半导体风向标⑥ 市值巅峰跌落的指纹识别芯片龙头:汇顶科技转型路在何方?
21世纪资本研究院 张赛男 实习生谢韫力 上海报道
曾经的指纹芯片“王者”汇顶科技(603160.SH),近日接连披露的2021年度业绩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均不尽如人意,公司去年净利同比下滑近5成,今年一季度甚至出现亏损。
汇顶科技此等业绩不禁让市场愕然。2019年9月,它还曾是A股首家市值突破千亿的半导体公司,而现今市值仅在260亿元上下徘徊。
短短数年,千亿白马何以从巅峰跌落?其倚重的指纹识别芯片,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今公司进行的多业务布局能否让其重回巅峰?
难挽业绩颓势
汇顶科技是采取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企业,主要有两大产品,指纹识别芯片、触控芯片。
2021年,汇顶科技营收及净利润双双下滑,实现营收57.13亿元,同比下降14.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60亿元,同比下降48.17%。
2022年其业绩颓势延续,一季度实现营收8.74亿元,同比下降38.39%,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132.26%,亏损5051.19万元。
对于业绩表现不佳,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在投资者会上认为,是多因素交织导致的。
首先,从手机市场来说,消费者换机意愿下降,技术发展也没有早年快。手机作为汇顶科技主要的营收来源,对业绩影响较大;疫情对公司工作、客户交流,市场业务开展造成影响,尤其是今年一季度;此外,供应链产能问题也影响着新产品上量速度;行业还存在人才成本问题。
不过,张帆也强调,要更多分析公司内部的情况和困难。
“公司的确太依赖于单一的手机市场和个别产品,光学和电容指纹都有相当大的市占率,尤其是光学指纹曾经单价和毛利率都比较高,但是技术成熟和市场竞争造成单价下降时,对营收和利润都产生影响。此外,公司新产品投入的增加也明显影响业绩。”
张帆的表述可谓一针见血,其指出的“依赖单一的手机市场和个别产品”,毫无疑问地指向了指纹识别芯片。
2014年公司成功研发该产品,从当年仅贡献968万元营收,占业绩比重微乎其微,到伴随指纹识别功能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营收增长迅猛。
2016年开始,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芯片营收一路走高。2016年到2019年,实现营收23.12亿元、29.36亿元、30.84亿元、54.11亿元,分别占总营收比例为75.14%、79.81%、83.01%、83.67%。
但在2020年之后,汇顶科技指纹识别的收入出现明显下滑,2020年、2021年实现相关营收49.56亿元、35.61亿元,指纹识别芯片的收入占比也下滑至75.61%、63.53%。该产品毛利率则从19年60.79%下滑至21年的45.06%,作为公司增长引擎的作用大大减弱。
指纹识别助攀市值巅峰
回顾汇顶科技发展,指纹识别可谓其成败关键。
张帆于2002年创立汇顶,最初专注于固定电话IC研发。移动电话兴起后,汇顶转型触控IC芯片研发。
2013年,苹果在iPhone 5S中搭载了指纹芯片,彻底点燃了指纹芯片市场,汇顶选择跟进。2014年汇顶科技指纹识别芯片产品问世,随后商用规模扩大。据公开数据,2016年汇顶科技已成为安卓指纹识别芯片市场上出货量仅次于FPC的厂商,是全球指纹芯片龙头。
转折信号发生在2017年9月,行业风向标的苹果发布了iPhone X,转向全面屏,取消了指纹识别,转投人脸识别。
不过,彼时行业风向并未彻底转变。此后一段时间,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仍依靠安卓手机得以壮大。在成本、技术和屏幕追求等多因素考量下,安卓手机选择升级为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汇顶科技指纹芯片的客户包含华为、oppo、vivo、小米等手机大厂。
2019年,是汇顶科技的高光时刻,当年实现23.17亿元净利也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12.1%,对应营收64.73亿元,同比增长73.95%
从专利技术数量变化上,似乎也能看出其巅峰期所在。
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检索可知,汇顶科技及其关联公司自2014年以来,已申请5800余件专利。其在2014-2019年期间的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其中,汇顶科技共有1700余件适用于指纹识别芯片领域的专利申请,其申请趋势与公司整体专利申请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19年是其专利申请高峰年,当年度共申请超过480件专利。
从专利质量的维度看,汇顶科技在指纹识别芯片领域有超过10件专利的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其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专利累计被引用90余次,且引用该件专利的申请人中不乏OPPO、京东方、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
也就是说,从专利角度来看,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技术存在一定技术领先性。
市场份额方面,据CINNO Research屏下指纹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约为2.0亿台,同比增长614%。光学屏下指纹占据整体出货量的75%,是最主流的技术方案。其中汇顶OLED光学屏下指纹方案出货约1.1亿片,占光学屏下指纹市场份额高达75%,占整体屏下指纹市场份额的57%。
2020年2月,汇顶科技股价涨到最高的386块,一时风光无两。
但到了2020年末,汇顶营收仅略增3.31%,净利润却突然出现下滑。
竞争激烈毛利率走低
市场上将汇顶的跌落归结于新旧技术的更替。
回头来看,2019年的那波业绩上攻,时间短暂,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似乎代表着指纹在与面部识别技术对垒中的落败。
实际上,指纹识别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只是竞争者越来越多。
“指纹识别技术现在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人脸识别作为替代技术虽然也有了发展,但由于隐私保护方面的原因,目前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然而,指纹识别市场饱和,竞争异常激烈,近两年由于智能手机产量下滑导致指纹识别需求减少,也影响了指纹识别厂商的业绩。”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某券商前高级副总裁兼互联网首席分析师张孝荣对21世纪资本研究院表示。
从下游需求来看,屏下指纹供应于安卓智能手机,但随着4G、大屏渗透率饱和,出货量呈下降趋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分别为4.14亿部、3.89亿部、3.08亿部和3.51亿部,行业增速趋缓,对供应链企业造成影响。
今年业绩交流会上,汇顶科技也确认,“手机市场整体来讲不太好,作为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对业绩影响较大,并且智能手机未来总体市场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成长,保持现有规模甚至可能略有下降都很正常。”
另外,公司优势技术屏下光学指纹领域竞争也早已经白热化,汇顶与思立微、神盾、红软科技等厂商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具体表现是价格战、专利诉讼纷争。
在2018年,除汇顶科技,思立微也研发出了类似的屏下光学技术,之后神盾等屏下光学技术相继问世,三者之间就产品专利问题相互起诉多次,胜败不定。
为争夺市场,厂商之间更掀起价格战。汇顶屏下指纹2018年商用时售价为10美元左右,之后下滑到5美元左右。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彼时称,“神盾提供给三星A系列新机种的光学屏下指纹单价为2.5–3.5美元,显著低于汇顶的5–6美元与市场共识的4–6美元。”2019年他又爆料,因供应链削价竞争,光学式屏下指纹识别单价跌幅高达七成。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汇顶科技指纹识别芯片毛利率明显走低,2019年巅峰为60.79%,2020年下滑到50.72%,2021年毛利率为45.06%。
而在屏下指纹技术领域,还有不同的技术路线之争。其中,光学式和超声波式是行业主流,汇顶等多家公司提供光学指纹方案,三星选择的是高通超声波技术。有市场人士认为,前者过于依赖屏幕光源导致屏幕损耗度提升等,技术仍存在改进空间。而超声波式研发成本较高,技术成熟后有望大批量生产以压低成本。
目前,包括三星、华为、魅族在内的手机厂商已陆续推出相应的手机产品,并将超声波指纹识别作为卖点;苹果也仍然坚持面容识别路线,华为、小米同样跟进,屏下光学指纹市场受到一定挤压。
张帆日前透露,“目前比较承压的业务是指纹产品,尤其是光学指纹。正在进行新的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而这或侧面体现出光学指纹技术的前景蒙尘。
试水物联网、汽车电子
在主营产品日显颓势的情况下,汇顶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汇顶科技近年不止一次强调,“公司处于由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的关键时期。”4月投资者交流上,负责人介绍基于“安全、传感、计算、连接”四大方向的技术,面向智能终端、IoT、汽车电子市场。
在物联网领域,汇顶的低功耗蓝牙产品在2021年出货首次超千万,实现5倍以上增长,公司介绍已收获知名终端品牌智能手环/手表、主动笔的商用。多功能交互传感器已全面商用于一线智能手机厂商以及知名品牌耳机客户的产品,且已在AR眼镜、智能手表等配件领域量产商用,2021年该系列产品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高于150%。
去年三季度交流会,汇顶还透露物联网领域有TWS蓝牙耳机布局。据悉,公司入耳检测及触控二合一芯片已全面商用于华为、OPPO、vivo、一加等品牌客户,2020年出货量超一千万片。
工业物联网方面,2018年汇顶并购了拥有蜂窝物联网核心知识产权的半导体蜂窝IP提供商德国CommSolid,布局NB-IoT。去年基于该技术推出GR8513已design-in国内的气表和水表客户,这款芯片在2021年底量产。
汽车领域,2020年公司收购德国半导体公司DCT,进军汽车电子与辅助驾驶领域,彰显汇顶对汽车电子的野心。
按照汇顶科技披露,汽车电子商用的产品有车规级指纹识别芯片、触控芯片、Car Voice音频软件等。
其中,汇顶的车规级车载指纹方案,于2020年宣布在领克等汽车品牌实现量产商用;车规级触控芯片获得主流Tier1客户的认可,于2021年成功导入国产、合资品牌以及新能源品牌客户。
有投资者认为,车规级触控芯片和车载指纹方案看似细分领域不大,但有渗入汽车门禁,甚至在汽车安全系统中提供成套的汽车安全系统的可能;提供触控芯片,也让汇顶科技具备切入汽车娱乐信息系统和汽车中控系统的潜力。
不过张帆承认,“汽车或工业控制的市场拓展,过程和上量速度相对比较慢。”
不难看出,汇顶科技新业务开发产品多、应用领域广,却尚未出现可供支撑的增长点。
在前述投资者会上,有机构询问汇顶科技产品研发优先级时,公司并未正面回答,而是称“分配比会根据市场需求、产品需求不断变化。目前大部分的研发投入,都是在目前收入贡献较少甚至尚未产生收入贡献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上。”
张帆形容,“现在这个阶段是新产品和传统产品之间没有完全顺畅的衔接,虽然新产品逐渐产生贡献,营收占比在上升,但实际上销售的绝对业绩还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汇顶科技的触控芯片和其他芯片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都呈增加趋势。2021年触控芯片收入为11.35亿元,占总收入20.22%,上年同期占比为16.10%;2021年其他芯片收入为9.11亿元,占总营收16.24%,上年同期占比为8.2%。
公司分析,虽然2021年总收入同比下降,但支撑营业收入的内因却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产品结构更加均衡,新产品营收占比同比增加。不过,这种变化目前来看还难言好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谁会是NB-IoT芯片的最后赢家半导体行业观察
来源:内容由 公众号 半导体行业观察 (ID:icbank)原创,谢谢!
前景很美好,当下很残酷。NB-IoT走过了3年,这3年里聚集了很多人的憧憬和期盼,中国NB-IoT市场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爆发呢?
NB-IoT从2015年9月3GPP在RAN全会达成一致以后,得到全球大多数的运营商、通讯设备厂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的支持和响应,这标志着世界范围的物联网通信标准已经产生,并将为整个产业链带来巨大商机。
为了配合产业转型升级,引爆新的经济增长点,运营商以NB-IoT物联网为突破口,开启一次次大规模的NB-IoT模块招标来加速NB-IoT应用和产业发展。结果,催生了一场场模块厂商的价格血拼,2年间,模块价格从70元人民币杀到20元,NB-IoT芯片价格从5个美金杀到2个美金以下,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据市场获悉,2017年华为海思推出Boudica120国内第一颗NB-IoT芯片至今,累积出货2000万颗,而其他国内NB-IoT芯片厂家总出货量不超过1000万颗。
现实,远远低于预期。

什么原因阻碍NB-IoT市场爆发
据GSMA最新发布数据,2018年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大部分来自现有的2G/3G/4G,物联网连接总数达7.6亿个,NB-IoT物联网连接数不到10%;但随着时间的发展,NB-IoT/eMTC预计会在2025年逐渐成为主流连接方式,NB-IoT/eMTC物联网连接数将达18亿个。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推进,预估中国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40%。

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单位:百万;来源:GSMA,物联网智库制图)
一项技术标准从确立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而从成熟的技术标准转变为产业标准需要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识和配合。没有人知道NB-IoT市场在2018到2025的这7年间哪一年会爆发,但相关分析指出,阻碍或者延后NB-IoT市场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1.NB-IoT网络覆盖有限
2017年工信部要求电信企业加大NB-IoT网络建设部署力度,到2017年底实现40万个NB-IoT基站部署,到2020年实现150万个基站部署。目前三家运营商已部署NB-IoT基站数近百万。其中,中国电信已建成全球最大的NB-IoT网络,NB-IoT基站数超过40万个,但相对2G/3G/4G网络,覆盖面还是非常有限,影响用户体验。
2.NB-IoT信息安全风险
物联网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便利和美好,但信息安全是提前。NB-IoT的发展让应用更加智能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必须重视物联网中应用层到各端点的安全体系建立。NB-IoT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从网络设备、终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和系统方案来一起解决和建立。NB-IoT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也需要时间和过程。
3.NB-IoT功耗还不理想
NB-IoT的主要优势之一是低功耗。当前的物联网产品上,大家普遍还是用2G模块,NB-IoT的功耗比2G略好一点,但在中等频率和高频率实时使用中并没有绝对优势,两者功耗没有明显差别,NB-IoT深度待机(PSM模式)的功耗和2G掉电模式差不多。同一主芯片平台,NB-IoT模块比2G模块要贵5元人民币左右,用户替换积极性不高。以目前NB-IoT模块的功耗,电池待机时间根本无法支持长达10年,因此很多新的应用也起不来。
4.NB-IoT商用无人得利
即使运营商开启高频服务功能,每年NB-IoT资费可以提升到35-40元,虽然提升了物联网业务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但对于运营商的直接收入贡献还是非常有限的。假设以三大运营商共10亿连接数计算,最理想的资费情况下,40元/年ARPU值对应400亿元收入,相比现在三大运营商2018年14000亿元收入体量,NB-IoT资费收益依然不值一提。
NB-IoT单模模块报价已经低于20元,成本摆在那里,对于模块企业来说已经无利可图,只好倒逼芯片厂商和元器件厂商。由于消费终端使用者买单的意愿并不强,NB-IoT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价格大幅下降,需求没有大幅增加,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整个产业链上无人得利,进一步影响NB-IoT市场推广。

NB-IoT应用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NB-IoT以其低功耗、容量大、高度可靠的数据传输、能够穿透建筑材料以及标准统一的无线网络让市场一致看好。同时,NB-IoT技术可以消除中间的数据收集器,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直接传输数据,提高便利性和降低成本。
NB-IoT将广泛应用于智能抄表、消防系统、智能停车、车辆跟踪、物流监控、智慧农林牧渔业以及智能穿戴、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下面是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个NB-IoT应用:
烟感器
烟感器是目前NB-IoT应用最匹配和应用最多的产品。
消防对楼宇的烟感器安装有要求,分布密集,导致走线难度高且成本大,NB-IoT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NB-IoT支持海量连接,传感器实时检测烟雾,一旦烟雾浓度超标就会通过NB-IoT直接发送信息到后台。NB-IoT低功耗,待机时间长,可降低安装和维护成本;另外信号穿透力强,可覆盖楼宇偏僻角落。水气表
GPRS智能抄表解决了传统机械式水气表人工抄表的问题,NB-IoT又解决了GPRS智能抄表的弊端。
GPRS通讯基站用户容量比较小,功耗高,信号差,NB-IoT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业务方面,水气表上报数据最多一天上报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上报一次,因此NB-IoT的工作模式非常适合这种业务模式。NB-IoT抄表在功能上继承了GPRS功能的同时,比起2G/3G/4G有了50-100倍的接入数。这对于装表量比较密集的小区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智能锁
智能锁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产品,未来会成为每家每户必配的智能安防产品。
NB-IoT通过DRX(非连续接收)省电技术减少不必要的信令,并在PSM状态时不接受寻呼信息来达到省电目的,这样可以保障电池5年以上的使用寿命。采用NB-IoT方案,无需网关或路由,智能锁终端仅需一跳直连运营商的基站,从而使联网智能锁在网络稳定性及安全性上更加有保障。NB-IoT信号穿墙性远远超过现有网络,即便是传统网络信号不好的地方,NB-IoT网络可以高度可靠地通过数据传输实现“随即密码”。
来源:中国电信
NB-IoT模块的芯片厂商有哪些
NB-IoT模块的芯片厂商有NB-IoT芯片和NB-IoT射频前端芯片。
NB-IoT芯片厂商:
国内厂商:华为海思、紫光展锐(RDA)、台湾联发科、中兴微电子、上海移芯、创新维度、芯翼信息、松果电子、智联安、ASR、汇顶科技
国外厂商:高通、三星、Altair、思宽、Nordic、GCT、Riot Micro、CEVA
国内市场已经大批量出货的NB-IoT芯片厂商是华为海思、紫光展锐(RDA)、台湾联发科。ASR和汇顶科技两家公司的实力都很强,产品还在研发中。简约纳公司之前市场宣传力度还挺大,最后却放弃了。
国外NB-IoT市场目前主要采用高通平台,预计在未来,即使是国外,NB-IoT这一块市场一定会是中国芯片的天下。

信息来源:物联网智库
NB-IoT射频前端芯片厂商:
国内厂商:紫光展锐(RDA)、汉天下、慧智微、飞骧科技、三伍微
国外厂商:Skyworks,Qorvo
SKY和Qorvo最终会放弃中国NB-IoT市场,跟国内射频前端芯片相比,性能差不多,价格完全没有优势。在国内NB-IoT模块市场,看到的射频前端芯片基本上都是国内品牌,紫光展锐(RDA)是主力供应商,但诧异的是竟然看不到Vanchip和Airoha的身影,而这两家是国内最大的射频前端芯片公司。所以,可能的原因是要么Vanchip和Airoha都看不上NB-IoT市场,要么在等待时机进入NB-IoT市场。
NB-IoT的特点是低功耗,低电压应用是趋势,射频前端芯片的主流工作电压是2V左右。慧智微的技术优势是深度熟悉SOI工艺,利用SOI射频特性和低电压特点,开发出有竞争力的NB-IoT射频前端芯片。汉天下也刚刚发布HS8018-31 CMOS PA,应用于低电压模式。
三伍微的射频开关已经进入了物联网智能家居市场,主打产品是2.4G/5.8G WIFI FEM,会不会继续进入NB-IoT PA市场,需要拭目以待。


谁会是NB-IoT芯片的最后赢家
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是NB-IoT商用元年。如同过去十几年移动互联网渴望4G时代的到来一样,如今的物联网也无比渴望着一个深度覆盖强大的NB-IoT蜂窝物联网基础网。对未来越看好,如果NB-IoT市场导入期越长,那么参与到这个市场的芯片厂商就会越多。目前,NB-IoT市场仍然处在导入期,国内芯片厂商都想抓住这个市场机会,成为NB-IoT市场的最后赢家。

芯片行业一般都认为最早切入市场很重要,但事实上谁最早达到经济规模才是最重要。经济规模是从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出发,会有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最优生产规模就是成本最低、盈利最大的生产规模。在国内NB-IoT市场,哪个芯片厂商最早达到经济规模,那么这个芯片厂商就将成为NB-IoT市场的最后赢家。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个结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
1.NB-IoT模块的未来主流还是单模
目前市场上有出现NB-IoT双模(NB-IoT+GSM或者NB-IoT+eMTC),还有提出NB-IoT三模(NB-IoT+GSM+eMTC)。据行业分析,未来物联网发展的主流还是NB-IoT单模,约占物联网市场的60%;NB-IoT+eMTC双模可能会有一些少量细分市场应用。至于NB-IoT+GSM双模和NB-IoT+GSM+eMTC三模,以个人的判断,只会是一个过渡产品,不会有前景。
NB-IoT单模也分单频方案和多频方案,NB-IoT芯片是一样,但对应的射频前端芯片不同。从目前应用端的情况来看,单频方案的NB-IoT单模模块需求量和多频方案差不多,具体取决于运营商和NB-IoT模块终端应用。多频单模方案比单频方案成本上差1元人民币左右,但可以应对不同运营商,灵活度大;单频方案只能对应单一运营商。

2.NB-IoT应用支持海量连接,规模产生效益
NB-IoT具有10万用户/小区的海量连接特性,由于低频次、小数据包的传输应用场景,NB-IoT技术得到了优化。与2G 上行200KHz以及4G 180KHz的PRB(物理资源块)带宽相比,窄带技术NB-IoT上行载波带宽仅为3.75/15KHz,等效功率大大提高,信道容量提升50-100倍。NB-IoT减小了空口信令开销,提升了频谱使用效率;基站采用独立的准入拥塞控制,以及终端的上下行信息存储,提高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NB-IoT物联网颠覆价值链和生态链,产业价值从连接层上移到平台层和应用层。目前NB-IoT市场的推动由运营商主导,有了规模才会有效益。2018年,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发布了500万片NB-IoT单模模块采购招标;中国联通NB-IoT通信模块采购规模量为300万片;中国电信采取区域招标,其中江苏电信采购规模预计约为200万片基于海思芯片的NB-IoT模组。
3.NB-IoT模块的差异性不大,拼的是价格
据市场统计,国内常见的NB-IoT模块厂商有20多家:厦门骐俊、上海移远、有方科技、广和通、高新兴、吴通控股、中兴物联、上海移柯、中移物联网、美格智能、大唐移动、芯讯通、龙尚科技、新华三、利尔达、上海宽翼、智慧海派、伟文、u-blox、Sierra Wireless、金雅拓、泰力特、爱联科技、小瑞科技、上海庆科等。各家的NB-IoT模块的差异性并不大,基本上都是标准品,90%以上是单模,至于是支持单频还是多频,取决于模块厂商如何来对应运营商。
当NB-IoT模块成为标准品后,在性能技术指标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拼的是模块价格,尤其是运营商招标,比拼的更是价格。性能指标的差异不是模块厂商主要决定的,而是NB-IoT芯片厂商决定,只要芯片厂商的性能技术指标差不多,模块厂家的性能技术指标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4.NB-IoT芯片的技术差异小,关键是功耗和成本
NB-IoT低速率、低功耗、窄带宽带来的是低成本。速率低就不需要大缓存、小缓存就可以支持芯片运行,对DSP的数据处理能力要求也降低;NB-IoT比LTE提升20dB增益,相当于发射功率提升了100倍,因此对芯片RF设计要求相对也就低;因为窄带宽,不需要引入复杂的均衡算法,这些因素可以让NB-IoT芯片做得更小。NB-IoT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远低于4G/5G芯片,NB-IoT芯片的主要竞争点是功耗和成本,这给中国芯片厂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只要技术不是不断地迭代升级,而是聚焦在一两个点上,那么这是中国芯片厂商的擅长之处,NB-IoT芯片市场将是中国芯片厂商的市场。
技术门槛不算太高,技术差异小,NB-IoT市场导入期很长,带来的是更多国内芯片厂商的充分竞争。NB-IoT芯片国内厂商已经有10多家,射频前端芯片厂商也有5家,各家芯片之间没有什么差异性,从主流的NB-IoT单模模块来看,很难找出差异化的芯片技术创新机会点,模块上的外围器件很少,芯片系统应用创新空间也非常有限。那么,同质化的芯片竞争只会导致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基于成本,芯片成本基于设计技术和晶圆工艺,以及供应链;NB-IoT芯片在设计技术和晶圆工艺上拉不开成本差距,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又是企业经济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所以,只有最早达到经济规模的2-3家NB-IoT芯片厂商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里提一下芯翼信息科技,首家推出集成CMOS PA的NB-IoT芯片厂商。这个创新属于技术能力创新,这个点子很多厂商都能想到,但是在技术上有能力去实现的厂商应该很少。紫光展锐(RDA)和联发科(MTK)有自己的射频前端芯片研发团队,推出的NB-IoT芯片都没有集成PA,说明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集成CMOS PA将帮助降低NB-IoT模块的成本和功耗,而这两点是所有NB-IoT芯片厂商的追求,一旦这条路走通,射频前端芯片将失去市场机会。

结束语
NB-IoT市场,蓝海还未开启就已经进入红海,市场导入期过长和产品同质化导致了这个结果。不管是什么海,中国NB-IoT芯片和模块都将主导全球市场。内有红海,外有竞争,中国厂商要放眼世界,国内的竞争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不是消耗自身元气,否则无力再与国外厂商竞争。
红海是经济学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接受者,所以NB-IoT芯片厂商和模块厂商不得不彼此依靠,都采取低价策略去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取胜市场,最终形成NB-IoT寡头垄断市场。
当一个趋势被大多数人都发现的时候,这个趋势也就成了大众潮流,参与到这个潮流中的企业也就越多。结果,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没有中间选项。
相关问答
nb鞋子是什么牌子?
1、nb鞋子是新百伦牌子。2、品牌简介NewBalance,1906年,WilliamJ.Riley先生在美国马拉松之城波士顿成立,现已成为众多成功企业家和政治领袖爱用的品牌,...
NB是什么牌子?
它是新疆天山优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品牌公司成立于2016-04-25,法定代表人为陈忠,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650100MA7760NJ04,企业地...
NB为什么穿透力强?
NB(NewBalance)之所以穿透力强,主要有以下首先,NB品牌在鞋类设计上注重舒适性和支撑性,采用了先进的科技材料和创新的鞋底技术。这些技术和材料能够提供更...
NB专业是什么意思?
NB专业指的是神经生物学专业,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是生命科学中最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领域之一。NB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NB什么牌子衣服?
NB是NewBalance的缩写,中文名叫新百伦。自1906年创立于美国波士顿以来,秉着制造卓越产品的精神,不断的在科技材质、产品外观与舒适感持续进步。唯一不变的是...
nb第一双跑鞋问世时间?
1938年NewBalance的第一双跑鞋宣告问世。nb鞋子是新百伦牌子NewBalance。自1906年创立于美国波士顿以来,该品牌秉着制造卓越产品的精神,不断的在科技材质、...
连云港腾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简介:连云港腾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热计量表、智能水表的制造商,位于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风景秀丽的黄海之滨---连云港,是国内较早从事热计量表、智...
微星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微星科技(msi)微星科技:microstarinternational著名的it配件公司板卡一线大厂微星成立於1986年8月,英文品牌名称:micro-star。总部位於台湾台北县...目前...
电子信息工程是什么啊?-kBIbrNBXb的回答-懂得
也就是属于It产业链的。社会上IT人才很多,但真正有过硬技术的少之又少。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能在社会上混出成绩。嵌入式主要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
物联网(NB-IoT)是什么?,物联网IOT设备专不专业,都来说说?
[回答]物联网中的NB是NB-IoT的简写,是新兴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和Lora作为中国目前的两大主流技术,都备受关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NB-IoT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