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丨破“困”局 产“生”机
破“困”局 产“生”机——常州市国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破产清算转重整案
一、基本案情
国宇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注册资本5099.19万元,前身为武进县庙桥第二化工厂,是沪宁线上重要的生产硝酸银、氯化银等银盐系列的化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并特别参与了航天航空原材料的研发。近年来,该公司因盲目为他人提供担保导致资金链断裂,被多家债权人起诉,武进法院于2021年7月裁定受理了债权人对国宇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
经过审理,国宇公司债权人31户,申报债权达4.1亿元,资产评估额仅9000余万元,已严重资不抵债,符合破产条件。但该公司系化工企业,名下土地无害化处置费用高达500万元,在岗职工113名,经济赔偿金需400万元,破产难度较大,且债权清偿比例较低。考虑到国宇公司持有危险品生产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等多项稀缺资质,品牌商誉、市场份额、战略价值较高,具有较大重整可能。武进法院遂指导国宇公司、破产管理人与债权人积极沟通,引导重整。经过重整投资人招募及多轮投资谈判后,法院裁定批准国宇公司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国宇公司普通债权组清偿率由 8.58%提升至17.79%,重整投资人在重整计划草案批准后的24个月内分三期支付重整款项。2023年7月,所有重整款项均已提前到位,重整计划提前一年执行完毕。
二、典型意义
重整不同于破产清算,对破产管理人、审判团队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兼顾企业发展、债权人利益、投资人回报、职工权益保障、地方产业布局等多方面要素。国宇公司重整过程中,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最大程度释放企业运营价值?二是如何有效保证上百名职工权益?三是如何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一)负债累累的企业,何以扭亏为盈、转型升级?
如何用9000万元的资产撬动4.1亿元的债务,是重整成功的关键。虽然资产有限,但国宇公司具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名下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配套齐全,持有的多项资质证书均是稀有且不可转让的高价值无形资产,是特定市场的“入场券”,经营得当可以释放巨大经济价值。基于前述种种经营优势,武进法院指导破产管理人积极推进破产重整,首先由意向投资人先行垫付危险品许可证到期换证费用,保住特定市场“入场券”。再将15年以上的老设备维修、更新,提高自动化程度,厂房进行标准改造,满足订单产能需求。最后,进行管理优化,实现产品、技术、人事管理的迭代升级。经过重整,国宇公司产能大幅提升,合计恢复12000 吨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2021-2023年,营业收入从2883.93万元增加至4.86亿元,同比增长603.47%。
(二)113名即将失业职工,何以重整旗鼓、升职加薪?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国宇公司破产重整案办理中,武进法院最大化突出职工权益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于“破”中解决职工燃眉之急,于“破”中化解社会稳定隐患,于“破”中重启企业新生动力。该公司经营近40年,在职职工113名,均已在岗多年,且有29名为残疾人员。为充分保障职工权益,武进法院指导破产管理人在重整期间引进承包方承包经营,所有职工被继续留用,工资及社保缴纳均恢复正常。为牢牢保住职工“饭碗”,指导管理人与投资人谈判、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时突出对职工就业的保护,在全额偿付职工工资前提下,要求重整投资人将不主动裁减残疾员工和一线操作工人的承诺明确写入重整计划,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目前,重整投资人通过对人员结构的数次调整,制定了更加贴合实际的绩效考核,员工薪酬得到大幅提高。
(三)生产经营洼地,何以前瞻布局,助力地方发展?
重整成功只是起点,立足未来,方可行稳致远。国宇公司破产前,厂房设备老旧、产品技术落后,虽有多项稀缺资质,但却举步维艰,成为出名的困难企业。重整不仅要使企业脱困重生,还要为地方区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赋能。经过多方调查、筛选,最终选定江苏金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重整投资人,该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通信、光伏、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完善的客户群,与国宇公司未来发展高度契合。通过客户共享、产能提升、管理优化,国宇公司的发展突发猛进,与中石油、立白集团、黑人牙膏、娃哈哈等建立长期业务联系;近三年创造就业岗位177个,人员增长率达56.64%;累计缴纳税金1000万元以上;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加大硝酸银产量,提升CMC行业地位,开展超细银粉投产,深挖资源再利用的蓝海领域,并同步上市。
本案的成功办理,是武进法院破产审判又一创新典型案例,创造了民生保障、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多方共赢的局面。下一步,武进法院将继续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发挥破产重整“存量变增量”救治功能带来的长尾效应,为“万亿之城再出发”注入司法新动能。
发挥重整功能 挽救困境企业——常州法院破产重整典型案例发布会召开

破产重整制度,又称企业再生或破产保护制度,是在法院主持下,专门针对可能或已经具备破产原因但又有维持价值和再生希望的企业,帮助其摆脱财务困境、重获经营能力的法律制度。此项制度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挽救企业、预防破产最有力的法律制度之一。
12月11日,为总结常州法院近年来破产重整工作情况,充分展现重整机制在拯救危困企业、盘活市场要素、促进转型升级、化解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常州中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常州市法院破产重整典型案例(2021-2023)》。本次会议由常州中院宣教处副处长王利冬主持,中新社、新华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工人报、华讯网、常州日报、常州广播电视台、中吴网、化龙巷、武进融媒体中心等多家新闻媒体单位记者出席发布会。
会上,市中院破产庭庭长王星介绍:“2021年至2023年间,全市法院利用破产重整机制挽救了26家企业,成功化解不良债权近70亿余元,盘活土地、房产超100万平方米,保障了700余名职工就业稳定,已为地方财政创造税收7000余万元。今年以来,两级法院已审结破产重整案件7件,另有18件正在办理,挽救企业数量有望达到前三年总和”。
“通过破产重整制度,华光电缆、国宇环保、永迈循环等一系列具有良好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经济效果的重整案件成功办结,一批涉新能源企业、小微企业、房地产企业得以保留资质、品牌、专利、市场等无形资产,成功实现腾笼换鸟、优质资源重构,多件重整案例被写入2021、2023年度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人大工作报告,入选2022年度、2023年度江苏法院破产审判典型案例”。
王星还介绍了常州法院破产重整“府院联动”“立审执破融合”“破产企业信息平台”等机制建设情况。
下一步,常州法院将进一步做好企业重整救护工作,完善市场主体挽救机制,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能源之都建设、万亿之城再出发提供更为有力的法治保障。
江苏省常州市法院破产重整典型案例
(2021年至2023年)
案例一:重整救治重铸行业龙头,七个月见证新能源企业重生
——江苏华光电缆电器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案例二: “ 腾笼换鸟 ” 破产不停产,全力挽救实现多方共赢
——常州市国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破产清算转重整案
案例三:破产重整助力新能源产链发展,快审快结促进困境企业迈步向前
——江苏永迈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案例四:分离处置维护资质价值 重整救治促进建工发展
——江苏鲁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破产清算转重整案
案例五:重整挽救环保设备价值 助力绿色低碳企业新生
——江苏东宝印染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案例六:准确识别核心专利价值 重整助力创新企业发展
——江苏佑风微电子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案例七:强制执行转破产重整 困境医疗企业涅槃重生
——江苏朗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常州朗生血液净化产品有限公司合并破产清算转重整案
案例八:充分尊重债权人重整挽救意愿 破而后立助知名企业重生
——江苏恒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清算转重整案
案例九:因案制宜推动项目续建,纾困救企助力乡村振兴
——江苏花开富贵投资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案例十:创新机制助力破产重整发展 高效招募有力保障多方利益
——埃菲天鸿(常州)化学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
供稿:破产庭
编辑:张 澜
审定:张立群
相关问答
钢铁总院装修
钢铁设计总院现在一般都改制为具有总承包资质的技术工程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大部分有中冶集团管理,例如:中冶京诚,中冶南方,中冶赛迪,中冶北方等公司...



